千赢国际 > 新闻中心 > 媒体通稿

2千赢国际4工控K1 : 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信用评级报告

  千赢国际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州工控集团”、发行人、该公司或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78年 5月 26日的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钢集团”)。2019年 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广州市国资委”)印发《关于整合制造业资源组建工业投资控股集团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国资改革(2019)22号),对广钢集团、广州万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万力集团”)、广州万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万宝集团”)实施联合重组;组建方式为:将万力集团 100%股权无偿划拨给广钢集团、广钢集团以约 8.7亿元购买广州市政府持有的万宝集团 30%的股权并将广钢集团更为现名、将万宝集团 70%股权无偿划拨给该公司。2021年 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将公司 10%股权无偿划转给广东省财政厅。

  2021年 10月 26日,广州市国资委印发《广州市国资委关于将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90%国有股权无偿划转至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穗国资产权[2021]17号),对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州智能装备”)实施重组,组建方式为:以 2020年 12月 31日为基准日,以剥离下属广州广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新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和广州华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国有股权后的广州智能装备审计报告数据作为本次股权划转依据,将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财政厅持有的广州智能装备 90%和 10%的股权无偿划转至该公司。截至 2023年 6月末,公司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均为 85.68亿元,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持有公司股权 90%,另外10%股权由广东省财政厅持有。

  广州工控集团业务涵盖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千赢国际、建筑材料、家电制造、贸易、投资等多个业务领域,拥有万宝、五羊、万力轮胎等多个知名品牌,以及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河智能”,股票代码:002097.SZ)、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明精机”,股票代码:300281.SZ)、北京鼎汉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鼎汉技术”,股票代码:300011.SZ)、广州广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日股份”,股票代码:600894.SH)、江苏润邦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润邦股份”,股票代码:1

  002483.SZ)和广州广钢气体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钢气体”,股票代码:688548.SH)等 6家上市公司,在广州市区域市场竞争力很强。目前,公司在新兴材料(绿色化工、有色金属及钢铁加工)、核心部件(配套汽车、轨道交通、智能电器)和高端装备(工程装备、楼宇智能装备、海工装备、薄膜装备、新能源装备、航空装备)等多个领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

  2023年第三季度,我国稳增长政策显著发力,经济增长呈积极变化;在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

  积极财政对经济的刺激正在减弱;欧洲央行的加息行动面临经济处于衰退边缘和高通胀的两难境地,欧盟暂停履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政策也即将结束,欧盟地区的经济或更为脆弱。美元、欧元的供给持续收缩,对全球资本市场和流动性、汇市以及外债压力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挑战。

  我国经济在稳增长政策效应下显现出积极变化。就业形势需进一步改善,消费者物价指数下跌压力有所缓解。工业中采矿业的生产增长偏慢且盈利下降;制造业生产活动扩张力度小幅提升,盈利规模降幅收窄,其中运输设备制造及新能源汽车带动下的电气机械、仪表仪器、橡胶塑料制品、汽车制造等少部分制造业表现相对较好;公用事业中电力、热力行业盈利状况继续好转。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居民商品消费的意愿有待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基建投资增速回落后有望提速,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收缩;外需疲弱环境下出口面临较大压力。人民币的基本面基础较为坚实,内外利差较大促使人民币面临阶段性贬值压力并引起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境外机构人民币证券资产持有规模下降。

  我国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创新能力、坚持扩大内需、推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等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局面的长期政策部署;短期内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为稳增长、稳就业和防风险提供更有力支持。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地方政府债发行发力,延续和优化实施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化债,在扩大内需、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央行加大货币政策力度,综合运用降准、调低政策利率、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大变革,有利于金融业的统一监管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的构建,对金融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和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2023年,随着稳增长政策和稳地产政策不断显效,我国经济完成年度目标的信心充足。从中长期看,在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保持不变。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承担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机械行业属于典型的中业,下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直接影响机械行业的需求,具有较强周期性特征。2020-2022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及客观因素等影响,全年我国 GDP增速分别为 2.2%、8.4%和 3.0%(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有所波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 52.73万亿元、55.29万亿元和 57.96万亿元,呈小幅增长趋势。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数据,2020-2022年机械工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22.85万亿元、26.47万亿元和 28.90万亿元,分别实现利润总额 1.46万亿元、1.57万亿元和 1.80万亿元,技术进步与产品结构升级带动行业效益增长,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当年实现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 13.1%、11.6%和 15.5%,均拉动当年机械工业利润总额增长。

  我国机械行业细分产品领域较多,2022年主要产品产销形式分化,其中能源领域建设加速,带动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等相关产品增长较快;生产原材料用装备产量增速较上年放缓,如金属冶炼设备产量同比增长 0.7%;前期产销高速增长的产品产量回落,工程机械中挖掘机产量同比下降 21.7%。

  电梯行业方面,随着存量基数的扩大,我国电梯行业已从快速增长阶段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作为电梯行业最主要的下游,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与电梯需求关联性较强。2020-2022年和 2023年 1-9月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分别为 14.14万亿元、14.76万亿元、13.29万亿元和 8.7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0%、4.4%、下降 10.0%和 9.1%。2022年以来,下游房地产市场新开工意愿不强,对电梯行业的订单及出货产生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及海关数据,2020-2022年及 2023年 1-8月我国电梯、自动扶梯及升降机产量分别为 128.2万台、154.5万台、145.4万台和 101.6万台,分别同比增长 9.30%、17.00%、下降 5.89%和增长 5.30%,其中 2022年新梯市场需求下滑,未来增长空间有限。而存量电梯随着电梯使用年限增加,维修、更新改造和保养等需求及轨道交通领域电梯需求将增加。

  工程机械行业方面,2022年,受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工程项目资金不足等影响,工程开工率低,加之管控严格,物流运输不畅,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主要产品相比去年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以最主要的挖掘机为例,2020-2022年及 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挖掘机累计销量 32.76万台、34.28万台、26.13万台和 4.88亿元,其中 2022年及 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分别下降 23.8%和25.7%,同期国内销量 15.19万台和 6.81万台,同比下降 44.6%和 43.3%,同期出口销量 10.95万台和8.07万台,同比增长 59.8%和 0.54%,出口仍一定保持增长。需关注后续国内管控和房地产及基建投资变化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

  电线电缆属于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建筑、工程机械、通信等各个领域。电线电缆用于传输电能、传递信息、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通常分为特种线缆和常规线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智能输配电网建设与特高压网架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以及外部影响因素的缓和,促使相关领域对电线年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市场规模分别为 1.07万亿元、1.12万亿元和 1.17万亿元;当年我国电线万千米,同比分别增长 2.00%、4.50%和 8.16%,近年来增速有所提升。电线电缆的主要原材料为铜材等金属导体,在电线电缆的成本中占比很大,铜价的涨跌对电线电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很大,2022年以来铜价出现较大回落,影响电缆电缆价值下降。

  柴油机行业方面,柴油机主要分为车用柴油机和船用柴油机。根据 GMI披露的数据,2022年,车用柴油机和船用柴油机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 50%和 6%。其中船用柴油机是民用船舶、中小型舰艇和常规舰艇的主要动力,一般分为高速、中速和低速柴油机。2020-2022年及 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完工量 3853万载重吨、3970万载重吨、3786万载重吨和 3074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 4.9%、3.0%、下降 4.6%和 10.6%;新接订单量 2893万载重吨、6707万载重吨、4552万载重吨和 5734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 4.9%、131.8%、下降 32.1%和增长 76.7%,其中 2022年我国船运市场较低迷,而 2023年以来有所缓解,截至 2023年 9月末,手持造船订单量 133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30.6%。受 2023年全球船舶行业缓解的影响,我国船用柴油机销量较上年同期增加 18.96万台至 309.4万台。

  重型机械行业是我国机械行业中从事大型、重型和成套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产业,其下游领域集中在冶金、采矿、石化、钢铁等行业。作为投资拉动型行业,重型机械行业的景气度受下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影响较大。2022年我国重型机械行业遭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行业下行压力凸显,全年行业实现营业收入 12,020亿元,同比下降 4.4%;实现利润总额 696亿元,同比下降 2.9%。重型机械行业亏损面为 19.3%,较上年增加 4.2个百分点。应收账款持续增加,现金流问题突出。此外,行业还存在需求不足,增长乏力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行业主要涉及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79.2%和 77.6%,较上年分别下降 1.8和 2.4个百分点。

  政策环境方面,近年来为促进制造业产业技术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国家相继出台、推出了《中国制造 2025》、《机械工业“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加大重大技术装备融资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及相关细化文件。2022年 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装备制造业加快提质升级,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型,在轨道交通、电力、船舶及海洋工程等、机械工程、医疗机械、特种装备等装备领域,培育一批科研开发与基数创新能力强、质量管理优秀的系统集成方案领军品牌和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标杆品牌。同年 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

  行业竞争结构方面,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成熟,竞争程度较为激烈。近年来,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市场集中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优胜劣汰效应不断显现,同时国内市场份额加快向国产品牌集中,海外市场份额逐步增加,行业龙头企业产品竞争力及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全球工程机械 50强峰会组委会和《中国工程机械》杂志发布的“2022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 50强榜单”中,中国共有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柳工机械、铁建重工集团、龙工、山河智能、山推股份、雷沃工程机械集团、厦工机械、北方股份等 12家企业上榜。根据全球工程机械 50强峰会组委会发布的 2022年中国机械综合型制造商 10强榜单中,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临工集团前四强集中度达到 85.07%,其中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销售额超百亿美元,规模优势较明显。

  电梯行业方面,我国电梯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线品牌、二线品牌和其他品牌分别占据约70%、20%和 10%的市场份额的竞争格局,其中一线品牌主要为奥的斯、通力、蒂森、迅达等欧美品牌及上海三菱、富士达、日立、东芝等日系品牌。一线品牌拥有国外先进技术背景,在高端产品领域占据主要市场。二线品牌多为国资企业,包括该公司子公司广日股份、康力、西奥、西子等,竞争结构较为分散,且与外资龙头企业相比规模差距较大。二线品牌企业多数借鉴了国外良好的技术,并在产品价格和维保方面具有优势。

  柴油机市场方面,全球低速船用发动机技术被 MAN、瓦锡兰和三菱三大品牌垄断,近年来随着船用设备趋向本地化生产,MAN和瓦锡兰逐步退出了低速船用发动机的制造,集中于技术更新于研发,通过专利授权方式占据全球低速船用发动机市场,目前世界低速船用主机制造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和中国千赢国际,其中韩国现代重工集团是全球低速船用发动机最大的生产企业,我国低速船用发动机集中度较高,其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生产企业,但是我国船用低速柴油机主要通过授权许可证方式生产,技术长期依赖进口。

  行业风险主要来自:(1)周期性波动大,受下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经营业绩波动较大。(2)行业产能过剩,下游需求疲弱。(3)行业发展成熟,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价格竞争激烈,且产业链地位较弱。(4)重型机械、通用机械等传统机械行业领域产品技术水平较低,高端产品及核心技术国外垄断,产品竞争力及盈利能力较弱;(5)行业内企业应收账款、存货规模普遍较大,运营资金紧张,债务负担较重,在宏观经济或下业景气度低迷时期,应收账款回收困难造成的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将会明显侵蚀企业的利润。(6)行业转型发展下,技术升级压力加大。

  汽车零部件行业和汽车整车制造行业密切相关,2022年在积极政策、物流和供应链改善等多因素促进下,汽车产销量增长态势仍以延续。2023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销和汽车出口继续呈良好态势,但当前国内需求仍不足,行业稳增长持续需要有效政策提振。国内零部件企业与合资品牌相比,在核心技术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国内该行业集中度低,零部件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我国汽车产业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以来在扩大内需、救市政策出台、汽车消费刺激等积极政策驱动下,尽管由于芯片短缺、原材料成本上涨、短期主要汽车产业集群地及消费大省供需两端乏力等不利因素,行业内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出口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以及自主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千赢国际,2021-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呈增长态势,其中产量均同比增长 3.4%,销量同比分别增长 3.8%和 2.1%,其中 2022年产销量分别完成 2702.1万辆和 2686.4万辆。

  2023年 1-9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2090.5万辆和 2109.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7.3%和 8.2%,主要系上年同期低基数效应影响,2023年以来,受益于经济运行的持续恢复以及促销费政策的实施,汽车产销量同比呈现双增长态势。

  汽车零部件行业和汽车整车制造行业密切相关,随着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稳步发展,从 2011年到 202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 19778.91亿元提高到 40667.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7.47%。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销售渠道包括整车配套市场、维修市场和出口市场,其中配套市场是大型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主要目标渠道,通过自身在规模、技术、品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整车生产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竞争优势。

  钢材成本是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的主要成本之一,钢材价格波动对汽车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有一定影响。2022年 1-4月受益于国家稳增长政策发力及大宗商品价格普涨等,钢材价格波动上升,但后受下游开工延迟以及房地产市场仍低迷等因素导致终端需求回落,钢材价格指数持续下行,年末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 113.25点,较上年末下降 18.45点;全年平均指数为 122.78点,同比下降 19.25点。

  2023年以来,房地产下行压力叠加需求恢复预期仍偏弱,9月末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 143.31点,较上年同期降低 4.95%;前三季度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平均值为 111.91点,同比下降 11.67%。

  公开征求对《国家汽车芯片标 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 (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关于《汽车智能座舱交互体验 测试评价规程》等两项团体标 准征求意见的函

  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 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 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整体产值规模虽大,但地方、部门、企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充分体现行业规模效益。根据 Wind资讯,截至 2021年末,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企业产值 2千万元以上的企业约 14678家,202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0667.65亿元,行业规模大,单一企业市场占比小。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侧重于汽车整车的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目前国内零配件行业中许多关键的零部件技术多为合资或外资零部件企业所掌握,因此,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在产品销售时的议价能力也较弱。外资企业凭借其在技术、资本方面的优势,迅速占据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重要份额。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中,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分别为 49.25%和 22.20%,但外资企业(外资和合资)市场份额高达 70%以上。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 90%。在发动机管理系统(包括电喷)、ABS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高达 95%和 90%以上。综合来看,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外企所占市场份额大,国内企业较为分散且技术水平一般,行业竞争力较弱。

  风险关注方面:(1)汽车制造行业为周期性特征,易受宏观经济增长波动影响。当前我国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压力仍较大,且外部不确定性较多,汽车行业稳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2)资本支出压力。根据汽车零部件行业特性,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了满足整车厂对生产规模、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较高需求,需要大量购置厂房、高端生产设备及精密检测设备,面临较大的资金投入压力。此外,根据整车厂的差异化及个性化需求,对产品有多种类、多工艺的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持续的研发成本投入压力。(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汽车零部件原材料价格增幅较大,对汽车零部件企业造成一定成本控制压力。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与宏观经济景气度紧密相关。2022年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等导致出口难度加大的影响,粗钢及钢材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后期钢价承压,叠加能源价格上涨影响,粗钢产量同比有所减少。此外,钢铁行业受下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筑投资的影响较大,2023年基建投入力度有所加大,但仍受到政府债务等因素的约束,房地产则面临着建筑工程投资高增长之后的回落风险,钢铁行业主要下游需求或将承压,钢铁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将稳中趋弱。

  该公司的建材制造业主要产品为钢材。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其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及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2020-2022年及 2023年 1-9月,粗钢产量分别为 10.65亿吨、10.33亿吨、10.13亿吨和 7.9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 6.87%、-3.00%、-4.30%和 1.70%。2020-2022年及 2023年 1-9月,钢材产量分别为 13.25亿吨、13.37亿吨、13.40亿吨和 10.29亿吨,同比分别增长 9.97%、0.89%、0.30%和 6.10%,其中 2022年,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等导致出口难度加大的影响,粗钢及钢材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后期钢价承压,叠加能源价格上涨影响,粗钢产量同比有所减少,钢材产量较上年基本持平;2023年以来,随着经济复苏、中美贸易摩擦缓和以及市场需求增加,粗钢及钢材产量同比有所增长。此外,钢铁行业受下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筑投资的影响较大,2023年基建投入力度有所加大,但仍受需求或将承压,钢铁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将稳中趋弱。

  盈利方面,2022年以来,受全球通胀压力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影响,钢铁生产用燃料价格快速上涨,以及市场需求较弱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导致钢铁企业利润两端被挤压,2022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销售收入为 6.58万亿元,同比下降 6.3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 72.27%至 982亿元。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一是粗钢产能、产量“双限”是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是应对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缓解资源压力的重要举措,这将成为制约钢铁企业产能释放的最主要因素;二是国家调整钢铁进出口政策,鼓励高附加产品出口、初级钢铁产品进口,限制低端产品出口,有利于压减粗钢产量,从而完成降能减排;三是促进再生钢铁原料进口便利化,有效增加铁元素的供应渠道,提高电炉钢比例,提高钢材生产效率;四是钢铁产业上下游将协同推进高强节材钢推广应用,钢材减量化使用可期。

  政策方面,2022年 1月 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及生态环境部三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 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构建产业间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 2%以上,确保 2030年前碳达峰等。同年 1月 24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到 2025年,完成 5.3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 30%。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实现能源等领域深度低碳转型的关键期,国家将推行强有力的碳减排政策,而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规模较大,钢铁行业能耗控制监管趋严,“能耗双控”或将成为钢铁行业压减产量的核心策略,同时政策方面将推进低碳冶金,提高能源效率。

  2022年,钢铁行业主要下业房地产业建筑工程投资或将在前期高增长之后承压明显,房地产业投资效率或将持续弱化;汽车行业虽有一定政策支撑,但较高的保有量水平之上行业景气度总体弱化趋势较难改变,年内或呈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预计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将有所加大,但仍会受政府债务的约束,出现较显著增长的可行性不大。(2)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2019年 4月,《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出台后,各钢铁大省也相继发布超低排放标准并明确了执行时间表。短期内钢铁企业环保投入压力加大、部分环保投入不足、资本实力较弱的小型钢企将被淘汰出局。(3)碳排放政策管控压力。根据生态环境部相关部署,钢铁行业已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来能源消耗、碳排放标准等方面的政策与监管要求趋严,行业持续面临相关政策管控压力 2. 业务运营

  该公司系整合广钢集团、万宝集团、万力集团和广州智能装备等大型广州市属国有企业集团而成立,成立以来又通过外延式扩张先后收购山河智能、润邦股份等上市公司,目前持有 6家上市子公司,业务领域涉及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家电制造等多个业务领域,规模优势显著、综合实力强,但公司的贸易业务占比较高,装备制造业等主业面临较激烈的市场竞争,综合毛利率水平低,且期间费用负担较重,使得主业整体盈利较差,公司现阶段盈利主要来自政府土地收储的补偿性收入和投资收益等,盈利稳定性较弱。公司后续仍有较大规模土地收储补偿款收益待确认,有望对后续盈利提供支撑,需关注相关款项回款进度。

  该公司成立于 2019年 11月,为广州市政府直属大型工业企业集团,系对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钢集团”)、广州万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万力集团”)、广州万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万宝集团”)和广州智能装备四家广州市工业制造业龙头企业合并重组而来,成立以来公司又收购多家工业制造类上市企业,业务规模及领域进一步拓展,目前公司业务涉及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家电制造、化工制造、电气设备制造、贸易、互联网及服务业等众多领域,规模优势显著且综合实力强。2020-2022年及 2023年上半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701.89亿元千赢国际、1,004.22亿元、1,112.46亿元和 548.66亿元,近年来因 2021年合并广州智能装备以及 2022年收购润邦股份等,公司营业收入不断扩大;同期毛利率分别为 6.74%、8.71%、8.97%和 10.38%,因低毛利率的贸易业务收入占比较高,加之公司的先进制造业板块所处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公司综合毛利率水平持续处于较低水平。

  2021年底,该公司重组合并了剥离广哈通信、新星微电子和华南信息公司等三家企业国有股权后的广州智能装备,并自 2021年 1月 1日开始纳入公司合并报表。广州智能装备为原广州市国资委直属大型装备制造业集团企业,系整合了机电集团、电子集团、广重集团和广日集团等多家广州市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而成立,目前业务产品主要为电梯、柴油机、电线电缆、重型机械等。

  2020-2022年及 2023年上半年度,广州智能装备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146.93亿元、166.87亿元、166.01亿元和 82.57亿元,2020-2021年呈上升趋势,2022年受电梯业务收入下降影响,营业收入同比小幅减少 0.51%;2023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主要系装备制造销售规模扩大所致。广州智能装备产品以中低端为主,毛利率水平一直不高,同期分别为 13.79%、12.28%、11.56%和 13.58%。

  电梯制造业务方面,广州智能装备电梯制造业务经营主体为下属上市子公司广州广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日股份”,股票代码:600894.SH)。广日股份主要从事电梯整机制造及相关零部件业务,产业链较完整,为 2022年中国电梯制造十强企业,在国产电梯品牌中位于前列,产品主要包括电梯、自动扶梯、自动屏蔽门设备等及相关配套服务,拥有“广日”知名品牌,并参股电梯行业龙头企业日立电梯。2020-2022年及 2023年上半年度,广日股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67.73亿元、77.67亿元、70.64亿元和 32.88亿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为 13.99%、11.46%、11.66%和 13.11%;其中 2021年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广日股份适当调低电梯产品价格使得销售规模扩大,当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同时钢材、电缆和导轨毛坯等电梯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涨约 20%,导致当年毛利率出现下滑;2022年及 2023年上半年度,受下游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销售额及销售面积均同比下降影响,广日股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业务订单及产销量均较上年有所下降,导致营业收入持续有所下滑,同时电缆和导轨毛坯等电梯原材料成本下滑使得毛利率小幅回升。此外,广日股份还持有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日立电梯中国”)30%股权,2020-2022年权益法下确认投资收益分别为 4.74亿元、5.82亿元和 6.17亿元,近三年该投资收益较为稳定且逐年增长,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2020-2022年及 2023年上半年度,广日股份分别实现净利润 7.12亿元、6.41亿元、5.02亿元和 2.96亿元,其中 2021年同比减少 10.05%主要系当年计提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增加所致,2022年同比减少主要系公司所持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下跌所致;2023年上半年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 37.21%主要系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

  装备制造业务方面,广州智能装备的装备制造业务主要包括柴油机、锻件、输配电设备制造及重型机械制造等。其中柴油机业务的运营主体广州柴油机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柴股份”),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中速柴油机专业生产厂家,主要生产中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气体机、发电机组及黑色金属铸件,现有 230、320、G26、G32和 230SG等系列柴油机产品,产品功率覆盖范围从 660kW到10680kW,主要用于国内船舶、陆用电站和石化等领域。输配电设备业务主要运营主体为广州电缆厂有限公司(简称“广州电缆厂”)及子公司广州义明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力电缆、铜芯铝绞省电缆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近年来,广州电缆厂进一步扩大了南方电网业务区域覆盖面,受益于央企和国资房地产公司工程项目以采购需求增加,公司新签电缆产品订单大幅增长。重型机械业务主要经营主体为广重集团,主要产品包括汽轮机、压力容器、铸件、钢结构加工、离心机等。2022年,受外部客观因素及市场环境影响,广重集团营业收入及毛利同比有所下降。整体看,近年来广州智能装备的装备制造板块业务保持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柴油机、电线电缆及部分重型机械产品销售均实现增长,2020-2022年及 2023年上半年度,广州智能装备的装备制造业务板块实现收入分别为 70.49亿元、83.00亿元、89.42亿元和 47.21亿元;但是公司主要业务所处市场价格竞争激烈,产品盈利能力较弱,同期毛利率分别为 9.92%、10.34%、9.34%和 11.34%,近年来有所波动。

  该公司于 2019年 6月收购山河智能,山河智能于 1999年成立,2006年上市,总部位于长沙,处于国内工程机械二梯队,在桩工机械、挖掘机械等工程机械细分领域有较强竞争力,现为国内地下工程装备龙头企业,并跻身于全球工程机械企业 50强、世界挖掘机 20强。此外,山河智能还从事飞机租赁和销售业务,通过回收二手飞机进行维修、改装或拆解零部件后重新投放全球航空市场,其中租赁业务包含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模式,销售业务包含基地运营及代理销售模式;2022年山河智能在航空租赁行业的全球排名为前 50位,支线飞机(喷气和涡桨)租赁行业的全球排名为前 10位。

  工程机械行业受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影响较大,下游客户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矿山等行业,周期性非常明显。2020-2022年及 2023年上半年度,山河智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93.77亿元、114.08亿元、73.02亿元和 37.50亿元,其中 2021年受国家基建项目拉动,工程机械行业产品需求增长,山河智能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是 2021年下半年工程项目开工速度放缓或延期开工,导致工程机械需求下滑,市场表现不佳;2022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基建及房地产市场下滑影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持续下行,山河智能工程机械业务规模有所缩减导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5.99%。2020-2022年及 2023年上半年度山河智能净利润分别为 5.77亿元、3.22亿元、-11.70和 0.38亿元,其中 2022年出现大额亏损,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保持高位运行,山河智能毛利率下滑;另一方面系当年业务回款困难,应收账款回款未达预期,预计可回收金额下降,导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达 10.42亿元,同时因俄乌冲突,公司全额计提了出租在俄罗斯的飞机资产减值损失所致。

  山河智能的产品销售模式主要有工厂直销和经销商销售两种模式,销售结算方式则采用全额付款、分期付款、按揭销售、融资租赁等四种方式,采用较多的为按揭销售、融资租赁两种方式,可有效加快销售资金回笼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存在一定的产品回购风险和或有负债风险。截至 2022年末,山河智能融资租赁方式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形成的长期应收款余额合计为 2.19亿元;为客户提供业务担保余额为 63.66亿元。公司航空服务业务主要为全球航司提供商用飞机的租赁、销售、维修、改装等服务,结算方式灵活多样。

  为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务,2021年 10月,该公司与南通威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南通威望”)、吴建签订了关于润邦股份的股份转让协议。公司拟以 12.54亿元的对价(溢价商誉约 5亿元)受让南通威望所持有的 20%润邦股份股权;同时,协议约定了业绩承诺,南通威望承诺在 2021-2023年 3个会计年度内润邦股份的合并报表归母净利润(不包括业绩承诺期内重大资产处置收益、计提的商誉减值损失以及按照协议预提的员工奖励)合计不低于 7.5亿元,若不能完成业绩承诺,差额部分将由南通威望对公司进行现金补偿。上述交易和润邦股份的董事会改选均已于 2022年一季度完成,公司和广3

  州市国资委分别成为润邦股份新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千赢国际,润邦股份自 2022年 3月 1日起纳入公司合并报表。润邦股份是全球最专业、最具规模的船舶舱口盖制造基地,主营业务为高端装备业务(主要包括各类起重装备、船舶配套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业务)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以及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领域的相关业务(主要包括污泥处理处置服务、危废固废及医废处理处置服务等)。

  2020-2022年及 2023年上半年度,润邦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36.15亿元、38.47亿元、51.74亿元和30.35亿元,其中 2022年以来,润邦股份持续推进高端装备业务市场,且陆续中标海洋工程其中机、散料设备等物料搬运装备产品订单,业务规模扩大带动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同期毛利率分别为 22.48%、25.33%、25.65%和 18.77%,其中 2023年上半年度毛利率同比减少 3.27个百分点,主要系环保业务的人工成本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同期润邦股份净利润分别为 2.32亿元、3.76亿元、0.98亿元和 1.994(未完)

×

扫一扫关注 集团官方微信